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镇江要闻

镇江“碳平台”绿色场景走向多元

来源:镇江日报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4-12-10 08:50

11月15日,全省首个绿电绿证及电碳服务综合站在丹阳揭牌成立。冈田智能(江苏)有限公司生产总监陈云作为首位用户,一早就来到综合站咨询企业用能碳排放数据。

打开系统,轻触鼠标,丹阳市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杨伟栋很快就对企业进行了绿电溯源:“10月份每天用绿电1000度,累计减少近300千克碳排放,后续我们将把绿电消费证明报送至第三方机构进行碳足迹认证。”

绿色综合站算起能耗账又快又准,15日一天就指导5家外向型企业购买绿电约340兆瓦时,协助3家企业出售分布式光伏绿电47兆瓦时。

高效精准的背后,“碳管家”功不可没。基于“镇江市能源和碳排放管理平台”(以下简称“碳平台”),丹阳市电碳综合信息管服模块上线。国网丹阳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张帆在电脑端打开系统,同步启动的电子大屏幕上“碳家底”尽收眼底,“企业从综合站获取的绿电消费信息,正是来自于此。”

同一时间,远在30公里外的金东纸业,“数字孪生生产线”正在运行。“我们实现了5秒采集一次用电数据、8小时上传用能情况。哪里能耗高了、碳排放高了,企业端的平台数据都有反馈,我们有针对性地改进。”金东纸业能源部节能科科长贾靖江说,反映“碳家底”的线条平稳,就表示运行平稳。

作为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我市在全国率先建成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平台,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肯定镇江的低碳发展“卓有成效,走在全国前列”,要求镇江“继续努力,为全国生态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牢记嘱托,10年创新“碳”路,越来越多绿色探索走向场景落地。从城市级到企业端,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碳平台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智能化碳排放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建立了“市-区县-园区-企业”四级能耗监测体系。

市发改委主任谈沁磊介绍,不仅如此,结合新形势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我市对碳平台持续优化提升,汇集煤、电、油、气等主要能源数据,进一步打通碳排放数据壁垒、激活碳排放数据价值,平台已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基本信息和用能数据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对全市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通过现场部署监测点、实时采集测点数据以及第三方平台对接等多种方式,用能情况实现在线监测,为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作为碳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级平台加紧推进建设,深入车间、工段、设备,实时追踪、分析能源流、碳排流,实现“数字孪生生产线”,同时为企业提供可视化分析界面。

嵌入城市级平台,在企业内部构建微型“碳平台”,对企业端来说,更是探索节能减碳路径的一次有益尝试。“简单来说,信息化、数字化控制每个生产环节、把握每个节点,哪里能耗高了、碳排放高了,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鹤林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盛新军说,这是企业精细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双碳”落地的需要。

以平台为载体,支撑企业开展设备改造、管理优化,进一步提供余热利用等示范服务。以鹤林水泥为例,其利用水泥熟料生产线窑头和窑尾排出的废弃余热每年可发电1.5亿千瓦时,可解决企业1/4生产用电量,折算下来每年节能4.12万吨标煤,减少碳排放8.5万吨,每年可节约电费8500余万元。

碳平台功能持续“上新”,绿色场景走向多元。去年,欧盟“碳关税”政策正式上线,国内出口企业需配合海外进口商如实报送产品相关碳排放数据,实时追踪碳足迹、实现绿电溯源。在此背景下,全国大量出口型企业通过绿电直供以及寻找第三方对在国内已支付的可扣除碳价予以认证,以应对欧盟碳关税政策。

面对企业迫切的绿电消费需求,我市以外向型企业密集的丹阳为试点,创新开展电碳综合信息管理服务模块建设,推动绿色产业链由“分散式”向“平台化”升级,为外向型企业提供碳计算、碳溯源服务,架起用能企业、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政府部门、电力交易机构之间绿色“连心桥”。截至目前,丹阳市企业完成绿电交易超400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0%。上述功能已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功能认证,绿电溯源和电碳感知算法技术获国内领先评价。

“通过数字化与低碳化相互叠加,碳平台深化大数据分析,为摸家底、评现状、测未来、寻潜力、强监管、碳金融等提供了全面技术支持,推动我市建设低碳城市中从‘量’到‘质’的提升。”谈沁磊认为,碳平台10年“碳”路,从实现碳排放可观、可监测,到企业端通过用能结构调整获益,“指挥棒”撬动“绿色增量”不断释放,“未来,碳平台绿色场景走向多元,助力节能降本、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将得到更好发挥。”(记者 朱婕 通讯员 杨晨萍 王伟)

文章关键词:
用户中心
智能问答
移动版
扫一扫·移动版
站群导航
返回顶部